2025-09-28
“您好,是市生態環境局嗎?我們這邊有家企業生產噪聲比較大,麻煩你們來看一下。”山東省濟寧市生態環境局近日接到群眾信訪投訴,反映企業噪聲擾民問題。
濟寧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接到信訪件后,第一時間通過“魯執法”平臺發起聯合檢查,與屬地區縣生態環境分局、鎮街工作人員一起,對涉噪聲信訪企業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排污許可制度落實等多個方面開展幫扶,實現“進一次門,辦多件事”。
這是濟寧市生態環境系統踐行“柔性執法+靶向幫扶”新模式的一個縮影。濟寧市生態環境局以規范涉企行政執法檢查為抓手,通過機制創新、科技賦能和服務升級,推動環境執法從事后監管轉向主動服務、從多頭執法轉向綜合高效,在筑牢生態環境防線的同時,讓企業輕裝上陣謀發展,交出了一份“嚴管厚愛”的暖心答卷。
非現場執法+“綜合查一次”,精準監管無事不擾
凌晨5點23分,濟寧市智慧環保平臺的電子大屏突然亮起警示信號,全市河流斷面水質在線監測“哨兵”傳來急促報警,某河流斷面氨氮濃度異常升高,實時數據突破水質目標限值。
平臺值班人員迅速開展線上研判,排查企業監測數據。聯防聯控機制同步啟動,濟寧市生態環境局業務科室與執法支隊聯動,鎖定嫌疑企業排污口,快速完成多點位采樣。經現場檢查,確認斷面水質超標是轄區某煤礦企業污水處理站曝氣系統突發故障,導致瞬時值超標。執法人員當即指導企業修復故障,化解了違法風險,避免了環境污染。
“從平臺告警到精準鎖定,從現場執法到技術幫扶,對違法排污行為我們嚴肅查處,而對積極整改、致力環保的企業,我們愿意幫助其更好地發展。”濟寧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成員、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支隊長張磊表示。
為實現精準監管,濟寧市生態環境局以智慧環保平臺為重要技術支撐,積極探索以自動監控、非現場執法為主要手段的信息化監管模式。
技術手段多樣化是智慧環保平臺的核心優勢。截至目前,平臺已整合26個國家、省、市核心業務系統的12.7億條數據,接入工業廢氣在線排口588個、工業廢水排口262個、生活污水排口109個、空氣考核站點162個、南四湖及主要支流水質自動監測站點109個。
平臺緊盯全市環境質量變化情況,對大氣高值點、河流斷面預警等信息及時分析研判,推送給各縣(市、區)智慧環保平臺及有關職能部門進行閉環處置。當企業污染物排放出現小時值超標時,系統第一時間產生預警信息,提醒企業自主整改。
“企業及時完成整改的,一般不再進行轉辦和現場檢查。超過一定小時值超標次數或倍數,由‘線上監管’轉入‘線下精準核查’。這種模式既保證了對重點企業的精準監管,又避免了執法人員頻繁入企檢查。”濟寧市智慧環保平臺負責人高明介紹。
今年以來,此平臺已發送環境質量預警短信16.7萬余條,推送污染源小時值預警、用電監控異常等信息一萬余次。
此外,濟寧市生態環境局還探索非現場執法+“綜合查一次”模式,深化“魯執法”平臺運用,掃碼入企檢查率達100%。通過統籌各類涉企檢查事項,打破部門壁壘,強化上下聯動,推動跨領域聯合執法檢查頻次顯著提升,讓數據“跑路”代替人員“跑腿”。今年以來,全市共開展非現場執法檢查2237家(次),非現場執法比例達50%以上。
點單式幫扶+“圓桌共治”,政企同心“雙向奔赴”
“企業缺什么,我們補什么;企業有困惑,我們來解答。”針對企業合規經營中的難點、堵點問題,濟寧市生態環境局推出“點單式”執法幫扶模式,企業按需“下單”,執法人員精準“接單”。
近日,山東玉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頭疼事”就通過“點單”得到了有效解決。該企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副產品碳化豆粕廢渣,因酸性強造成存放難、銷路不暢等問題,導致大量積壓。由于沒有下游公司進行收集處理,這些廢渣不僅占用了企業大量的倉儲空間,增加了運營成本,還面臨著潛在的環境風險。
濟寧市生態環境局梁山縣分局“接單”后迅速行動,積極與企業負責人探討研究解決方案。工作人員主動轉變思路,打破傳統幫扶模式,通過“線上尋找+線下驗證”雙線發力,為企業尋找廢渣處理的新途徑。目前,企業已成功與多家有機肥生產和生物發酵企業達成合作意向,不僅解決了廢渣存放難的問題,還實現了廢渣的資源化利用,增加了企業收入,在緩解企業經營壓力的同時有效化解了環境風險。
據悉,今年以來,濟寧市生態環境局累計接收企業點單申請30家(次),現場幫扶25家(次),解決環保設施運維、政策解讀等實際問題28個。
“圓桌共治”模式也是濟寧市生態環境局搭建“親清”政企溝通橋梁、增進政企互信、提升環境執法服務效能的新路徑。
“企業在推進綠色轉型、污染治理、技術升級、項目落地等方面,存在哪些具體困難、政策疑惑及技術需求?”“在護航企業綠色發展方面,生態環境部門有哪些服務新模式、幫扶新手段、惠企新政策?”濟寧市生態環境局近日邀請山東魯抗醫藥、山東太陽紙業、山東世紀陽光科技、濟寧華源熱電、濟寧中銀電化等16家重點企業參加以“助力發展 綠色同行”為主題的“圓桌共治”座談會。企業代表與市局相關業務科室、市執法支隊負責同志齊聚一堂,面對面溝通,共謀綠色發展良策。
截至目前,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已舉辦6場專題座談會,覆蓋58家重點企業。這種政企面對面的溝通方式,讓執法不再是單向管理,而是“雙向奔赴”,企業紛紛點贊。
此外,濟寧市生態環境局積極運用“普法+幫扶”機制,助力提升監管效能。成立市縣兩級“助企環保法律服務團”,構建法律、污染治理、環境監測、執法業務骨干多向發力幫扶機制。通過開展“企業環保法律服務日”和“送法入企”活動,今年已累計發放普法材料4000余份,服務企業1600余家(次)。
嚴厲打擊+輕微免罰,有“鐵面”亦有“溫情”
“規范涉企執法不是不執法,而是更加精準地執法。執法的最終目的不是處罰,而是引導合規。”張磊介紹,在規范涉企行政執法專項行動中,濟寧市生態環境系統既保持“零容忍”的整治力度,又彰顯“有溫度”的執法智慧。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惡意偷排污染物等嚴重違法行為,依法從重處罰;對情節輕微、及時糾正且未造成危害后果的涉企違法行為,現場指導整改,幫助企業落實污染防治措施。
濟寧市生態環境局泗水縣分局近日接到涉危險廢物非法處置信訪線索,立即聯合公安部門趕赴現場檢查,確認違法事實后,立案調查并按照程序將該案件及時移送至公安部門。目前,公安部門已進行刑事立案,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而另一邊,濟寧市生態環境局金鄉縣分局執法人員開展現場檢查時發現,某公司活性炭吸附裝置引風機未開啟,應處以3.69萬元的行政罰款。但因其系首次違法,且60日內足額繳納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金,及時改正違法行為,依據山東省生態環境行政處罰裁量基準,依法不予處罰。
據悉,濟寧市生態環境局不斷更新完善生態環境領域“不罰、輕罰”清單,目前已將26項輕微環境違法事項納入清單。去年以來,全市共依法辦理“不罰、輕罰”案件51起,減免處罰金額達558萬元。
執法人員還善于運用說服教育、勸導示范、指導約談等方式,引導企業及時糾錯、完善管理。
張磊告訴記者,“柔性執法+靶向幫扶”不僅是一種執法方式的創新,更是一種治理理念的轉變。濟寧市生態環境局通過智慧監管實現“無事不擾”,通過精準服務做到“有求必應”,讓環境監管既不缺位也不越位,真正實現企業減負與執法增效雙贏。